1.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
小時候總喜歡盼著自己快快長大,
等真正長大了,卻又很懷念小時候。
緣由也很簡單:
幼年的時候,
生活無憂無慮,
闖禍了,有父母替你擔著;
跌倒了,有父母疼惜愛護你。
那時候的我們,
什麼都不需要做,因為一切有父母。
後來,二十歲了,
父母熬出了白髮,
而我也開始慢慢的學會了不在他們的樹蔭下乘涼。
當自己二十歲的時候,
我才有種在此刻成人的落定感,
也漸漸明白了「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」的真正含義。
儘管我不願意承認
這是成長必須要經歷的無奈與悲哀
總得自己一步一步走過,
不管重複的是一幕幕多麼無聊和老套的故事,
但我不得不接受現實。
或許,
長大本身並不痛苦,
痛苦的只是我們對待一件事的看法,
就比如:小時候的你過慣了衣食無憂,家人寵愛的生活,
長大後,對於初次踏入社會的你來說,
不能接受現實對你的殘酷,
反過來,習慣了也就見怪不怪了。
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要一直去習慣,
在生活上,我們不要一味地去成為被動方,
你要適當的有點自己的主動權,
這個社會,
99%的情況下都秉持著一個真理「仰望比你強的,腳踩比你弱的」。
所以,
步入社會之後的你會慢慢發現:跌倒了就要快速的爬起來,
父母不會一直陪著你,你如今是一個大人了,不再是小孩子了。
而所謂的「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」是在暗示你:
為了生活要去認真的努力,才不會碌碌無為。
2.孤獨很好,學會與它交朋友
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體的存在,
只不過在一些機緣巧合下,
有了小小的摩擦罷了。
身處學生時代的你,
習慣於「圖書館,食堂,操場」三點一線的生活;
工作後的你,每天都有著自己的任務清單,
忙完了也就意味著快到下班時間了。
你每天接觸的人,
少之又少,偶爾有個閒心,
或許會和朋友一起吃個飯,
聊個天,然後各奔東西。
這種感覺怎麼說呢?
就是那種活來活去,
最後都只是在為自己奔波忙碌。
記得劉瑜曾說過:
人要讓自己活的像一支軍隊,
對自己的大腦和心靈招兵買馬。
事實也的確如此,
在奮鬥的旅程中,
同行的人始終是同行的人,
他們給不了你什麼實質性的建議,
所有的選擇都要自己去做,
去嘗試,
結果也無非就是:
成功了,最好不過;失敗了,就再來一次。
只要你能咬住牙不鬆口,
比別人再努力一點點,
就能輕鬆超越很多人,